2018年5月31日星期四

赣地与内亚秩序的巴蜀通道

贛支世仇,但贛與內亞則非,從青銅器到天師道,無一不是內亞、印度經巴蜀而來。黃金時期的贛人,並不拒斥外來文化的競爭,在張天師和慧遠禪師的教化/刺激下,迅速演化出贛地的本土化教團,許遜求師巴蜀、許家營千里跋涉的傳說,就是內亞通道的詩意表述。

由此形成的家族-教團組織,綿延千載,比書院-宗族組織更有資格稱為贛越之脊梁,內亞通道於秦漢、宋、明幾斷,是教團組織普遍衰弱、書院共同體崛起的一大主因。明後海通漸盛,教團轉化為商團組織,合贛地於尊真君而為一,是贛人近代民族化進程的高峰。此中組織之核心,即為內亞教團之贛地版本。

唐人之前,贛地經海路的交流一直不如陸地的蜀身毒道,因此巴蜀的興衰對贛地的秩序起伏非常關鍵,我們千萬不能處於贛人於現代巴蜀民族的親緣性,把蜀人一直想像成贛人移民於組織輸出的終點,實際上,在中世之前,秩序的輸入方向是恰好相反的。

而贛地之於內亞、諸夏,有如瑞士之於諸歐,由於地形而不易內部統一,但正因如此確為各教團保存魂器之最佳寶庫。書院共同體興於五代,則為贛人凝聚認同發揮守先待後的作用,書院共同體與真君教團-商幫先後崛起,守護贛人共識至今,只可能歸因為上帝將使用贛人。

上帝不忍贛人淪為散沙,只能因為贛人要在諸夏歸主的地緣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贛人要以(揚子)江(太平)洋秩序節點的守護者自居,對於任何截斷兩個方向秩序洋流的大一統主義者,都應一視同仁的歧視;而對任何順秩序洋流而來的組織與文化,都應以熱情的競爭之心,將之視為贛民恢復生命力的有益刺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