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星期一

Poland ball 1








The Ongoing Persecution in Komland

The Ongoing Persecution in Komland

While the world has astonishingly witnessed an unscrupulous genocide targeting Uyghur people and their religion, another equally notorious, yet far less known to the West, ethnic persecution and cultural genocide is taking place on the other side of East Asia. Her name is Komland.

As another occupied ex-politically-independent-entity, Komland, later relegated as Jiangxi Province, was invaded and colonized by Chinese communists after 1949 and suffered from the Leninist coercion politically, religiously and culturally since then. Komland was once famous for her porcelain production and tea industry as well as her rich culture of Taoism and Buddhism. Well known for her indomitable personification, Komland, though pervasively under the threat of genocide, repression, and discrimination, survived with the perseverance of Komlish Clans, which is a unique form of community in Komland for at least 1100 years. Komlish clans, similar to their Polynesian cousins, believ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eceased and the living, therefore considering a decent funeral and posthumous honor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life.

However, the only decency left for Komlish people was now being sabotaged and destroyed, when Chinese authority enacted the so-called “Funeral Reform”, forcing Komlish people to denounce their custom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elderly of Komlish clans use to buy their own coffin when they are still healthy. Since the coffin symbolizes the tunnel linking the living clan members with their ancestry, this custom is considered a bliss and the auspiciousness for longevity. However, n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emed the long-enduring tradition a superstition and started a new round of persecution to Komlish in April.


The document of Funeral Reform in Jian county

In the recently issued document of “Funeral Reform” in Ji’an county, it wrote:”Before September 1st, 2018, all bodies in the county must be cremated. The rate of the cremation must reach 100% and the cremains must be kept in (province-owned) public ossuary; “Bodies are strictly forbidden to be placed in coffins and coffins are strictly forbidden to be interred. Those buried before must be disinterred and cremated before the deadline.”; “Funerals must not be carried out in case superstition is disseminated. No funeral music can be played, or it will be considered a violation of laws and a threat to public security.”; In addition, no coffins are allowed to produce any more.

In 2017, severa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cluding Jiangxi Dacheng State-owned Property, Jiangxi Province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and Jiangxi Province Military Industry Group together funded Jiangxi Funeral and Interment Group, aka Jiangxi Mingde Guihou Humanities Co.Ltd. The state-owned funeral juggernaut is widely believed to be the economic motive in the persecution whereas the political motive is to eliminate the potential dissents in Komlish clans.

To extinguish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traditional heritage of Komlish, the communist police force is sent to villages and farms where clans mostly lived. Dozens, sometimes hundreds, of coffins are despoiled from the ancestral hall, the most sacred place for Komlish, and piled up outside the villages, waiting to be further disposed of. Probably they will be burned down to ashe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communists have ransacked Ning’du, Shang’rao, Gao’an, Yi’yang, Zhang’shu, Nan’chang and many other regions and cities in Komland. In Shang’rao, Chinese colonizers announced over 5000 confiscations of coffins in a month; In Gao’an, by 23rd June, they claimed “5871 voluntary turn-in of coffins”.



Piled-up Coffins in Komland

Voluntary as the shameless Chinese asserted, the persecution has reportedly led to several suicides of senior Komlish. In a recent video, it even showed that a devastated senior Komlish lay in the coffin and refused to leave, saying that he would rather die in the coffin right now than hopelessly “die without a burial”. The senior citizen of Komland was then brutally dragged out of the coffin by the Chinese police force and silently wept in front of the camera. In other videos, a senior Komlish in Ning’du guarded his coffin effortlessly, and another senior Komlish in An’fu was slammed to the ground by communists and left there crying for the loss of her last dignity.



Crying senior Komlish in coffin


The senior Komlish who is guarding his own coffin


A female senior Komlish, slammed to the ground, crying for the loss of her dignit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ven reached their hand to the ongoing funeral. In a conference held by Chinese colonists in Yi’yang on 19th April, a total 40 cases of “mandatory cremation” were praised by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Additional applause was given to a “successful intervention of an ongoing funeral”, where the coffin was disinterred and sent to the ossuary for mandatory cremation. Communists claimed that “the whole process was a success and the associated clan was by far emotionally stable.”


An appraisal report of mandatory cremation



Fully-armed Chinese escort the ransack of the deceased of Komlish

In the most notorious video clip, fully armed Chinese troops escorted three communist officers who carelessly pulled a deceased Komlish into a truck. The angry but unarmed crowd of Komlish clan members were pushed and shoved by the troops, who were apparently ready to shed the blood of the angry clan. In fact, confrontation is now proceeding and spreading in Komland. From a recent video posted on 27th July, we can see the brave clan members of Lean were now, using home-made weapons and even farm tools, confronting the Chinese intruders.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Komlish and Chinese communists

The ethnic persecution and cultural genocide are still taking place as you read this article. As the tension of the confrontation upgraded, Chinese would undoubtedly intensify the level of persecution. The communist authori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killing and torturing the clan members in Komland. Hence, people in the free world, I ask you and beg you for your attention to this forsaken land because your attention matters. Komland and its beauty have not lost, and with your acknowledgment, she will never again.

2018年6月1日星期五

贛人要為紅匪道歉嗎——科普版


紅、藍二匪刻意編造“江西是共黨大本營(發源地)和鐵桿支持者”的謊言,我已經在《贛人需要為紅匪道歉嗎?》一文中做過駁斥。在那篇文章中,我把所有支持這種觀點的人一概歸為匪諜,但是,仍然有諸夏支持者不加分辨地接受了共黨的敘事,殊為可惜。因此,我感到有必要——無論是為了日後的贛人同胞或是諸夏友邦——再做一個科普版的澄清。

紅匪編造的歷史敘事是這樣的:“江西是我匪起家的大本營,在江西,(因為江西人太窮了),共匪受到了絕對的擁護。根據教科書的說法,江西是共匪的搖籃。而且,江西是出匪籍將軍最多的地方。”

實際情況如何呢?贛國恰好是反抗共匪最勇猛、最持久也最慘烈地方,沒有之一。贛地議會被藍匪粗暴解散後,土豪就回鄉組織民兵。後來藍匪居功的“剿匪”,實際上就是這些土豪與共匪的戰爭。這場戰爭之所以慘烈而偉大,是因為贛地的宗族長老們不僅需要和紅匪鬥,還需要應對藍匪對共匪的刻意放水,和藍匪痛恨贛地土豪超過共匪的事實(在熊式輝之前,贛地土豪常被藍匪設計陷入絕境,更不用提與共匪不遑多讓的後方打土豪戰略)。贛人的還鄉團們在武器、人數的絕對劣勢中仍然經常性地擊敗共匪,讓匪首們多年之後仍然有心理陰影(比如蕭家璧、黃鎮中、羅普權等);即使在匪禍最甚的虔州,“白點”,即虔州土豪的城寨,仍然讓共匪無計可施,庇護了無數贛人,有些一直堅持到了共匪西竄。所以直到共匪49年再次入寇,仍有匪首哀歎“江西的工作不好做,人民不相信我們”,而藍匪匪首則評價“江西受匪患最深,最不可能投降”。事實正是如此,在49年後,贛人的衛國戰爭堪稱可歌可泣。在藍匪惡意地騙走贛人的十萬青壯,為其遠走福摩薩續命的前提下,贛人的土豪們仍無一投降,他們依靠萬里群山的庇佑和宗族的冒死支援,在數年之內給共匪予痛擊。這場戰爭,一直打到1958年才結束,充分證明了贛人不屈的血性。

所以,為什麼“江西出共匪”的神話還是在支那長久不衰呢?當然是因為匪立教育的緣故。然而,不同的人說出這個神話,背後原因也不同,現在我試著一一分析之:

初期匪諜:
共匪原本只是蘇聯共產國際的苦力人員,因此它們特別需要編造一套說法來證明,自己是獨立發源的,而不是蘇聯的野種。這套神話的發明與“和蘇聯決裂”一體兩面地服務于一個大戰略,這個大戰略就是毛澤東發起的綁架、制衡匪諜系的行動,以與美國結盟為最高潮。在這個大戰略大獲成功後,這套神話在支那“主流”觀點中也就牢不可破了。
在這套神話背後,共匪內部的“梁山系”(毛澤東一系,特別指沒有經過蘇聯直接培訓的人員)意願最大——因為它的目的就是逼迫匪諜系脫離蘇聯乳房,亂中取勝——因此出力最多;而“匪諜系”(周恩來一系,指蘇聯直接培養的人員)——由於缺乏東方式狡詐,加之自信於匪諜幹部系統的堅固——也並不阻撓。因此,1955年“授勛”這種梁山好漢排座次式的鬧劇,即使號稱論功行賞,也特意不成比例地授予梁山系將軍元帥的頭銜,這些梁山系骨幹大多是共匪在肆虐區以“逼迫交投名狀”的方式篩選出的人類渣滓,其數量和共匪肆虐的時間呈正相關。贛地不幸在紅藍二匪的蹂躪下,遭難最久,受害最深,因此,這些蠱蟲也最多。正好趕上共匪發明“獨立自主”的需求,冤屈地由“第一位受害者”、“抵抗最慘烈者”變為“最大支持者”,這種侮辱,的確亙古未有!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呢?還是因為贛人雖然善戰,卻缺少民族之聲的緣故。贛人依靠士大夫充當發言人,養成了路徑依賴,讓我們在贛儒沒落後,就沒有自己的知識分子了。因此,在湘人、粵人、客人都紛紛發出“我和中國人不同!”的聲音時,贛人卻默默無聞。在贛民族主義者沉默的時代,大多數贛人根本意識不到這種神話多麼恥辱。當然,在贛國獨立運動已經成立的今天,這一切亦將悄然改變。

當代匪諜:
當代匪諜對這套神話的再宣傳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針對贛人的基層——宗族組織。與劉仲敬先生論及晉人在藍紅二匪入寇後的境遇類似,贛人無論在藍匪、紅匪前期、紅匪後期(即所謂的“改革開放”)都是最貧困,最被刻意壓制的國家,縱使是再“有奶便是娘”的不肖子孫,也找不出半點理由來接受匪徒的統治。因此,這套共匪用來反咬主子一口的理論,就被當代匪諜再開發利用。它們當然不指望以匪立學校系統的洗腦就能讓淒慘困苦的我們真正的愛上共匪了,它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洗腦,對沖、掩蓋贛人的真實身份——剿匪戰士。正如共匪的宣傳并不指望知識分子愛上支那,只是希望能讓聰明人覺得“美國也一樣壞”而已。當然,這種策略已經失敗了。58年後,頑強地倖存下來的贛地宗族,再次成為贛國的磐石,由宗族培養出的年輕人,通常比都市青少年更具常識感,也本能地抗拒共匪的敘事。

所以,當代匪諜的宣傳,第二個目的就是統戰那些不幸自認為更聰明的知識分子們。既然諸夏諸亞與百越的民族主義者不可避免的是知識分子,這種統戰肯定會如期到來。用這套統戰敘事,一,是要讓贛籍的知識分子忘掉民族的反抗歷史(和對宗族的目的一樣),這點它們幾乎成功了,99%的贛籍知識分子對共匪的敘事深信不疑,另外0.9%則對藍匪的謊言(後面會詳說)深信不疑。然而統戰大師們忘了敘事也有自己的生命力,死尸拼湊的巨人,也比不過矮小的大衛,只要有0.1%的贛人民族主義者——也就是我們——存在,上述經時歷久,靡費數億的統戰工程就會在頃刻之間崩塌。

對知識分子的第二條統戰目的,則更為陰狠,就是通過把這些江西籍的中國共匪與真正的贛人國父捆綁,抹黑贛地,引導諸夏列國攻擊贛國——甚至互相攻擊。這種企圖針對不同的各國有不同的版本:針對贛湘楚,是“共匪發源地”論;針對南粵、吳越,則有“北伐發源地”、“匪諜發源地”指責;針對香港、上海,有“共匪輸液管”的污衊;滿洲,不用說,有“南下老幹部”和“共和國長子”等扭曲。不用說,爭論的勝負是不重要的,只要挑起爭論,匪諜就贏了。因此,贛民族主義者只要把自己剿匪的光榮歷史告知爭論的對方,如果對方仍然拒絕接受,則可以確認為匪諜無誤。

前民族意識發明者:
由於共匪對意識形態的壟斷,很多在此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自己對大本營神話做了改寫,使用改版的神話來增強贛人的自我認同——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同樣善於改編藍匪的“十二兵團”和“贛人抗日”神話。然而,他們的神話都以宣揚贛人的武勇善戰為出發點,更經常在結尾呼籲當今的贛人以此精神團結起來。我認為,這些人應該和上述匪諜區別對待,他們只是像歐陽修時期的贛儒發明家一樣,僅僅是糊塗而已。自然,贛民族主義者不能同意他們說的半個字,但其心可憫,不能把他們當完全的敵人對待。贛人愛國者應該用自己的聲音淹沒他們的聲音。

綜上,贛民族主義者需要認識到,這種神話的流行,雖然不能證明贛人的原罪,不能埋沒贛人的武勇,但卻反映了贛人現階段的致命傷——民族主義的弱勢。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重新發掘歷史,用自己的聲音敘述自己的故事,如此才能真正結束同胞的沉默、盟友的誤解與匪諜的圖謀。

2018年5月31日星期四

流浪的贛人——古龍

古龍生平成迷,成名太快又英年早逝,迷戀名酒和美女,符合世人對浪子的一切想象。然而,如果浪子指的是好奇而遠遊的少年,那麼他就不是浪子,貌似古板的文天祥和陸九淵年輕時反而是浪子;假如浪子的實意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那古龍就著實能代表贛國法統淪陷後,整二十年(1927-1949)中產生的流浪一代。

古龍荒誕不羈的個性經常被歸罪於兒時家庭的不幸,不過,從家世分析倒更可以參透他複雜的個性。古龍原名熊耀華,熊氏之贛地,正如冼、麥之南粵,陸、沈之吳越,不僅是大族,更是曾經的武士與領主。幹越熊氏追認楚王為宗,培養出贛地的第一代儒家門閥熊遠,同時代的陶侃卻只能忍受針對溪人的嘲笑,這說明熊氏遠在幹越時期就是贛楚聯盟的核心和促成者。猶如說法語的俄羅斯貴族和唯知神甫教諭的俄羅斯東正教徒,熊氏與越人部落的張力直到熊曇朗和周敷的時代也隱隱存在。但中世之後,以贛越部族融合波斯商團-教團的組織模式而形成的贛地宗族,以收養和改宗的方式,將兩者的差異彌縫了。近世以來,熊氏在贛地多強宗巨族,說明熊氏宗族吸納旁支的機制足夠強大,或者用宗族的說法來說,就是“家風醇正”。

南昌熊氏在海通之後先後出現熊育錫、熊育鍚(月池熊家)等教育大家,將子弟私塾心遠中學建成了遠東的伯明翰大學,此後,在1927年國民黨侵贛之際,毅然投身政界,以心遠子弟遏制國民黨人和熊式輝在贛地的勢力。然而,古龍的家族似乎來自不同的旁支。第一次諸夏聯盟成立後,贛地議會迅速分成了穩健派的讜言社與激進派合羣社,前者主張諸夏協調,後者主張民權擴大,兩黨的共識是贛國利權獨立,因此在1911-1913年的第二共和蜜月期幾無對立。但中國軍閥袁世凱的野心讓贛民一致擁戴的李烈鈞將軍被迫流亡,此一別,歸來竟是共和的末日。1916年法統重光後的第三共和時期,讜言社和合羣社依然將驅逐中國任命的客軍、民政長當作各自黨派政治的王冠寶石,然而,中國駐軍的存在堵住了讜言社合縱連橫的通道,同時也堵住了合羣社擴大民權的通道。兩黨領袖漸漸發現,除驅戚外,兩黨幾乎不能達成任何共識,於是,贛議會逐漸演變為諸贛小邦的外交場所,袁、臨、撫、建、潯、信等議員各自組織地方自治研究會,瓜分市、縣議會與讜言、合羣爭奪而留下的輿論場。此等動蕩中,議會仍然能夠將中國人任命的民政長戚揚驅逐,的確可稱奇跡。然而,驅戚之後,有槍之中國軍閥對議會百般阻撓,合羣、讜言二社召開議會屢受阻礙,最終竟幾近無限延遲。兩黨自知議會政治已不能抵抗中國軍閥,於是日夜盼望李烈鈞將軍的到來。

然而,東亞處在生態場劇變的節點中,此前二十年的政治演變一舉超過了過去兩百年的總和。在十九世紀的政治邏輯中,李烈鈞將軍將會投靠他最可靠的精神戰友與階級兄弟陳炯明將軍,在粵北召集的贛人子弟兵,然後在父老的歡呼下回到九江,重光議會法統。然而,如此佈局必然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李烈鈞將軍在關鍵時刻為父老的解放沖昏頭腦,更重要的是,他選擇了另一位為了征服東亞而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的前盟友,孫文。孫文承諾過的贛人獨立,在國民黨軍佔領南昌後就自動忽略不提了,更重要的是,繼承孫文的蔣介石迫不及待地把繈褓中的贛軍扼殺,換上了服從性更高贛軍小將熊式輝。就這樣,依靠上江贛人集結無數萬壽宮的財富與顛沛流離數載的贛地將士奉獻的血汗而得來的贛地獨立就如同水面倒影一般破滅了。

此時,如夢方醒的議會空前地團結起來,他們集結贛地總商會、農會、教育會與海外萬壽宮的勢力,發動遊行,期望像1913年一樣喚醒贛人沉睡的自由之心。然而他們的對手變了,中國軍閥做不到的事情,中國列寧黨就能夠做到了,藍匪直接解散議會、商會、農會與教育會,在街頭派出紅匪,後者理所當然地將食人族倫理加入街頭鬥爭中。九江工部局的英國人放棄了租界的彈丸之地,但贛人無處可退。讜言、合羣社的保守-激進之別此時已不再重要,他們退回家鄉,像華盛頓將軍一樣召集民兵,武力反擊紅藍二匪的侵略。長達十年的剿匪戰爭,實際上是在議會破碎後的贛地土豪軍隊與藍匪、紅匪軍隊之間展開,後者的拉鋸經常心照不宣地將前者的毀滅當成前提,十年血劫,贛地民力盡失。此後,政治身份已經死亡的讜言、合羣社大佬被藍匪逐個清算,贛地的土改尤其殘酷,蓋因藍匪當局已經在數十年的時間內完成前半段的工作。

熊家日後聲稱自己為逃脫三十年代的國共內鬥或日本南下而流亡香港,卻無法解釋身處南昌非拉鋸地帶,為何會被國共爭端波及,以及,為何在日本南下香港時期,不選擇進一步流亡。因此,與其說熊氏聲稱流亡的動機重要,不如說流亡的時間更有信息量。他們選擇在贛地與列寧黨戰爭的中期流亡,暴露了他們最可能的身份——議會政治的幹將。熊家應該在至少市、縣級議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根基不穩,如果不是無法像其他的大家族一樣組織民兵,就是民兵迅速被紅匪的超限戰擊潰了,所以為逃避迫害,來到了仍然屬於西方世界的香港。熊耀華在1938年出生,其後,父母為其選擇了德聲教會學校,對教會學校的親近暗示他們更可能出自讜言社-保守主義的政治派系。

古龍的兒時大概是幸福的,他日後在小說中經常揶揄粵人的口音難懂,可是,字裡行間卻沒有出現蔣介石在上海鬱積的憤恨或郭沫若在日本鬱積的嫉妒,這說明他家境不錯,而粵語社區,或者不如說是香港太平紳士在女皇的卵翼下,給與兒時的古龍足夠的善意與寬容。德聲教會由香港天主教會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興建,給兒時古龍的最大影響是政治常識感和對文學的好奇心,聖經的讀者和白話垃圾的讀者對共產主義的態度差異當然是天然形成的,是以古龍一生雖然沒有跳出小華夏主義的窠臼,卻也不至於為五斗米發明“俠之大者”之類的匪諜黑話。

古龍如果繼續呆在香港,很可能讓他在五十年代共匪的暴動中發展出港人/贛人的雙重認同,成為黃易而不是溫瑞安的前輩。然而流亡的慣性培養對時局的警覺感,反過來方便下一次流亡。五十年代初,熊家嗅到山雨欲來的熟悉感在香港出現,就第一時間舉家遷往台灣。在這裡,他們的地位尚且不如新近離開贛地的金門軍團。家道中落倒並非頭等大事,最重要的是寄居眷村的古龍在培養身份認同的關鍵期,收到的盡是冷遇。如果說初嘗人生百味對少年的成長并不全壞的話,高中時,父親熊鵬聲得遇柯文哲之前的柯文哲,高玉樹,并在事業即將起步的節點拋棄古龍與母親,就一舉將他的精神擊潰了。古龍離家出走,一走就是一生。他的浪子從來就是流浪的浪,而非浪漫的浪,他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尋找失落的家庭溫暖,最後如願成為父親的鏡像;如果贛地老家也向他開放的話,他也會四處遊歷尋找歸屬感的,他最後選擇自稱南昌人,相當於把早逝的初戀情人的照片貼在床頭緬懷。家庭和宗族是大多數贛人一生僅需接觸的共同體,那麼古龍就像離開大海的魚,過量飲酒其實是慢性自殺,只有在無法回到大海的前提下才能解釋得通。

古龍的創作反而是他人生最不值一提的部分,他兒時即沉迷大仲馬、莎士比亞與民國的武俠小說,也就是說,他是純粹意義上的文學青年,鑒賞的標準只在“好看”。他在武俠小說界的成就與地位,其實是東亞瓦房店學在文學界的表達。古龍做的沒有別的,只是老老實實地讀過并真心喜愛那些他宣稱讀過并真心喜愛的小說,然後用他在自殺情節消退的間隙表現出來的創意和熱忱,將這些自己喜歡的元素糅合到小說中去而已。這些小說在沉悶的白話小說界像甘霖一樣甜美,在他們精神先輩的故鄉卻像灌木一樣平常。即便如此,即使只是西方文學的摘果人,選取怎樣的果子也是本人認同的反射。中國人在白話文發明之後引進的大部分西方著作,不是屬於酸臭的毒蘋果,就是光鮮亮麗的塑料果子。相形之下,古龍親近的價值觀,即使在白話文的語境里,仍然煜煜生光:

秦歌道:人本來就應該有階級。
  田思思道:但我卻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否則就不公平。
  秦歌道:好,我問你,一個人若是又笨又懶,一天到晚除了吃飯睡覺外,什麼事都不做,他會變成個什麼樣的人?
  田思思道:要飯的。
  秦歌道:還有另外一個人,又勤儉,又聰明,又肯上進,他是不是也會做要飯的?
  田思思道:當然不會。
  秦歌道:為什麼有人做要飯的?有人活得很舒服呢?
  田思思道:因為有的人笨,有的人聰明、勤快,有的人懶!
  秦歌道:這樣子是不是很公平?
  田思思釋然道:很公平。
  秦歌道:人,是不是應該有階級?
  田思思道:是。
  秦歌道:每個人站著的地方,本來都是平等的,只看你肯不肯往上爬,你若站在那裏乘風涼,看著別人爬得滿頭大汗,等別人爬上去之後,再說這世界上不平等、不公平,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他慢慢地接著道:假如每個人都能明白這道理,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仇恨和痛苦存在。

古龍在成名後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絲,其中優秀者甚至願意為他代筆,於是他可以毫無顧忌地投入酒精自殺的事業中去了。他年過四十,身體已經衰竭,臨死前,他與父親和好,又留下希望幾位姓氏不同的子女和好的願望,就溘然長逝了。古龍死後,他的兒女與他的父親、繼母爭奪了一陣遺產,鬧到滿城風雨後,竟然以成立“古龍著作管理發展委員會”和解,古龍遍尋一生的家庭和宗族,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改頭換面地重新建立,對他來說,冥冥中似乎是最好的結局了。

位於台北三芝鄉的古龍的墓碑上,刻著故鄉江西南昌。流浪的贛人古龍的故事已經結束,但與古龍經歷類似的流浪一代的故事仍然沒有結束。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最終將要追問自己古龍生前曾不停拷問過自己的問題:我究竟是“外省人”、中國人,還是贛人抑或台灣人?

被扼殺的國父——蕭家璧


遂川蕭家璧與寧都黃鎮中合稱贛國衛國戰爭時期的贛南二杰,而二者的人生軌跡卻大相徑庭。後者波瀾壯闊的一生充滿密謀、火併和背叛,前者的一生如果刨去因毛受屈辱發酵而編寫的SM段子,幾乎不值大河劇作家一哂。兩者的差別與其說是由於地緣或土客的不同,毋寧說是由各自在社會中的位置決定。黃鎮中出身寧都大族的旁支,像童年的上杉謙信一樣,原本以為自己只能在寺廟終老。黃家的長尾晴景並未按時退休,所以黃的發跡必須藉助節點式的大事件(國民黨北伐、清黨);而蕭家璧的前半生說明,蕭氏天然即為遂川的統治家族,只需活出家風,寒姓羨慕的權力與榮耀,無非是水到渠成。

大坑蕭氏祖上在海通之際(明中期開始)從南粵九連山遷徙到遂水右溪河的下游,與其說是移民不如說是墾殖。遂水倚靠羅霄山南麓,木業向為遂川最大宗生意,海通時期東亞木業的行業規範“龍泉碼”(遂川的舊稱,由虔州守城戰死的土豪郭維經父女發明)即由遂川發源。遂川土族泰半居住在東、中、南鄉的平原地區,在三藩反清的中受害甚巨,令土強客弱的形式一變為土客雜半。土客族互相指責對方在這場戰爭中對己方的屠殺,猶如千年前互相仇視的熊曇朗(平原人)和周敷(山地人)。然而,贛國宗族憲制規定,糾紛首先應該在科舉競賽中解決,其次是宗族會議,最次才是甲兵相向。文治主義的發達以征服者為中保和裁判,使贛國土客宗族並未大規模流血就達成了和平協議,卻也使和平與贛儒的法統捆綁,南粵的九軍之亂更為血腥,其和平卻是由宗族談判直接確定的。日後的粵軍可以包括廣客潮三族,而蕭家璧與土族羅普權的合作卻是贛國少見的英明,孰是孰非,只有交由上帝裁決。無論如何,日後的太平天國入侵贛國,引起的不是種族戰爭,而是階級戰爭,響應南粵客家人的,並非遂川客姓,而是山地的會黨。而竹坑張氏、大汾鐘氏等土客豪族共同趕走了太平軍。之後,客族建立“三都試館”、“蔚起書院”,這說明土客協和被追認,成為豪族的共識,讓精英層次的諒解和協調持續到了共黨入侵前夜。贛人的默會知識一向表明,古老的書院實際是宗族的議事會,科舉競賽,考試只是末節,重要的是宗族精英的戰爭與協調能力,客族人通過兩種考驗,證明了自己的本色。太平軍失敗後,贛國迎來歷史上最悠久繁榮的獨立時代。蕭家的故事也在此開始。

蕭氏祖上五世“耕田種山”,至晚到蕭家璧祖父蕭茂璠時,已是享有大坑議事權力的大族,表現為他的木商生意大到產生了捐納的衝動。蕭家璧的父親蕭述蓮繼續向士紳轉化,如果他們的目標是培養陳寅恪,那進度已經趕不上東亞禮崩樂壞的速度了。蕭家璧少年時,科舉已經廢除,蠻性仍濃、文化不足的蕭氏,恰好趕上了“新派士紳”的早班車。他讀了幾年蔚起書院,考了兩次生員均落第,就轉學到了遂川高等小學堂,最後進入江西法政專門學校。法政學校是留日的袁吉學生創辦的,校長先後為白鶴觀(萍鄉的上清宮)的贊助人劉存一和日後的江西議長龍欽海,所以它更貼切的名字應該是江西留日預科學校,也就是說進了這層關系網絡,往來東京不會比去武漢更困難。即使如此,蕭家璧仍然被學校開除了,原因包括與同學口角、煽動校內土客械鬥等。他後半生自負為客族人的領袖,由此可見端倪。辛亥革命的爆發,為他提供了回鄉的大好理由。

蕭家璧回鄉後,不久即與大汾上官氏、藻林黃氏聯姻,前者是第一批修編《遂川縣志》的客族家族,後者產生了遂川五分之一的武舉。蕭家璧個性火爆,逞強好鬥,但言出必行,很快得到大族的擁戴。民國初年正是會黨、宗族、商團紛紛轉型武裝民團的時期,民團只是合法的敘事外殼,並不代表之前的對立模式因此改變。寧岡(井岡山)附近歷來三點會橫行,時時被侵擾的大坑豪族選出蕭家璧擔任團紳,此外,他還擔任相當於小鎮警長的“懲盜會”主事。此時的蕭氏乃是出於急公好義的性格才無償出任公職,他日常關心的事務仍然是自家的木材生意。1924年,他將“懲盜會”改組為“大坑農會”,利用法政學校的關係引進新式農業技術,并開始積極往來於大坑與縣城,推銷他的致富計劃。可以合理想象,假如懲盜會沒有囊括大坑絕大部分宗族的話,開展農會是沒有意義的。無論如何,這暴露了蕭氏的個人抱負:他從來不渴望超過遂川的天地,大坑的父老才是他真正的祖國。

如果不是列寧主義的幽靈在世界搜尋獵物,蕭氏的一生不會比他的父輩更精彩。孫文暮年的最後一搏,讓遠離內亞的揚子江流域頃刻成為匪諜滲透的馬蜂窩。列寧主義者需要的素質當中,驕傲和冷酷名列前茅,兩者都不太容易在需要共同體庇護的窮人和蠻族身上發現,而在習慣以宗族希望自居,享受著精神特權又時常被豁免宗族義務的文士身上則比比皆是。土族人不幸比客族早早儒化幾百年,因此在匪諜的產出上也暫時領先。遂川最早的土籍共黨陳正人、王遂人在北伐之前,滿足于散發傳單、當街演講,在北伐後就逐漸有了武鬥的底氣,這并不是說北伐前贛國的中國軍閥有任何私德上的優點,而是季候慢了半拍,暫時無法將管轄權延伸到縣里。

北伐之後,組織邏輯截然不同的國民黨,就無法坐視基層被土豪壟斷。同年,國民黨縣黨部(其組織者基本為共黨)成立,隨後成立的工會、農民協會、商民協會等團體,忠實地執行了列寧黨格式化社會的任務。以土豪劉大金的私產被搶,人被關押為節點,引發了土著大族的應激反應,蕭氏一生的盟友和對手,土族豪族羅普權自行成立“遂川市黨部”,意圖與陳正人的縣黨部對抗。然而,一種法統各自表述的天真時代已經過去了,共黨農會嘲笑天真的族老,相信歷史的垃圾堆里絕不會裝著進步者,繼續地逮捕抄家。這時已經是1927年,蘇聯和蔣介石的兩人三足突然變成了墨西哥對峙,然而這並未改變基層的生態。國民黨和共產黨在宿主尚未臣服的地方體現為合作,在已經寄生的地方體現為鬥爭,無論在滿洲或是贛國,情況都是一樣。蔣介石在上海清黨,陳正人仍然大喇喇地把縣警察局攻下,強迫土豪釋放關押的罪犯。蕭家璧與客族此時並非沒有受害,但他卻只滿足于怒斥縣黨部吃乾飯,我們以后見之明推斷,只能說列寧黨的鬥爭邏輯超過了宗族共治下土豪的理解限度。

半列寧黨和列寧黨馬上聯手給蕭氏上了一課,教育他要好好做階級敵人,不要存舊時代的幻想。同年五月,蕭氏去南昌打點生意,立即被其時的公安局長朱德以“窩藏槍支積極反共”扣押,請注意,此時贛國的駐軍首領滇人朱培德仍然是以反共自居的。蕭氏被關押了三個月,回到遂川後就放棄了一切幻想。在土客大族的牽頭下,縣保衛團成立了,羅普權、蕭家璧平分軍權,避免了各方猜忌。

1927年的東亞是神裁的場地,各路匪軍像水流一樣,尋找最適合的窪地。水流的法則是地心引力,匪軍的法則則是組織程度,也就是柿子挑軟的捏。蕭氏回到大坑,縣保衛團在幾次衝突後就把陳正人和他的黨部學生軍驅逐到了萬安,在那裡,宗族的逆子曾天宇像他在寧岡的階級兄弟龍超清一樣,利用高超的綁架手段,把整個宗族綁架為黨的人肉盾牌,因此獲得了短期內更好的前途。然而,要論邪惡天才的創造性,未逢敵手的仍然是未來的紅太陽。

毛澤東率領秋收暴動的殘部來到遂川打秋風,被蕭家璧率客族保衛團突襲,毛的軍隊死傷殆盡,只有三十人勉強突圍,這是毛第一次感到死亡的威脅,使其產生了類似渣男第一次被報復後的義憤填膺。眾所周知,毛對湘國土豪的痛恨源自痛恨父親的投射,而日後“農民運動”時宗族首領的慘狀,讓他獲得了奇異的解放感——甚至相信自己的暴行具有了某種正義感。顯然他忘記了宗族也是有牙齒的,蕭氏的一擊讓他從心理巔峰一下落回童年的真實世界,毛內心憋悶,每天在井岡山編寫《活捉蕭家璧》的獨幕劇洩憤。如果我們能理解抹去真實世界的所有提醒對心理變態者是多麼重要,就能體會為何日後的毛坐擁(蘇聯牌)百萬大軍,也一定要報復蕭、羅的原因。

毛潰敗後,就發揮了梁山好漢式的創造性智慧。強迫群眾共同犯下不可饒恕的罪孽(比如殘殺族人作為投名狀),讓群眾脫離道德和責任的束縛,投入匪軍的不歸路,這雖然是毛的無師自通,卻是列寧黨人的必修課。毛真正的創造是把此項技術融合拉一打一的帝王術,作用於贛西山區的會黨。他首先統戰了王佐、袁文才(都是客族),然後利用前者與龍超清等土籍共黨的矛盾,鞏固自己存在的必要;又以前者與土、客地主的階級矛盾,引誘他們持續為自己服務。

王、袁熟悉羅霄南脈的地形,蕭氏和客家土豪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1928年到1929年間,蕭氏兩次大敗於王、袁,“左安、大汾、草林、南江、黃坑等地,大汾、草林損失最重。以草林為例,黃禮瑞是這一地區最大的地主,1928年間,他在藻林、黃坳、下七、堆前、左安、楊芬、西溪等地的9100多擔田租、36塊木梓山場以及草林圩上的數間“大字號”商店、當鋪、鴉片煙館和槽坊全數被沒收,同樣,蕭家璧、劉旦旸和何震球等士紳也遭受較大損失。”

王袁的兵力雖然驍勇,卻從來沒有占壓倒性優勢。蕭家璧有理由遷怒於此時的縣保衛局,在他看來,縣保衛局偏袒土族大姓,後者佔據平原,靠近縣城,而對山地的客族人不聞不問,“不足以剿匪,適足以造匪。”蕭氏痛定思痛,有了客區自治的想法。蕭氏的計劃在匪軍肆虐已久的客區本來孰難開始,這時,匪軍的自毀性質及時救了客區。毛的陰狠與真列寧黨人的特殊材料性不可同日而語,只能依靠會黨梟雄和宗族逆子,毛可以和綠林合作,蘇聯就不一定樂意,井岡山的假列寧黨只要除掉王、袁,剩下的人馬就不得不投靠贛南的真列寧黨了,毛發動了防禦性的打“AB團”,也沒有止住“富農路線”的失敗。當然從列寧黨的角度看,綠林和宗族本來就是修正主義,即使毛不動手,張聞天也會動手的;從贛人的角度來看,龍超清和王、袁的死也是好事,沒有綁架者的感情煉金術,日後的贛國宗族與會黨較少對匪軍和匪諜流露出斯德哥爾摩症跡象,依靠直覺維繫了“死共匪才是好共匪”的信條。

無論如何,毛和他的紅軍在井岡山混不下去了,給了蕭氏佈局的時間。他回鄉後,發揮了贛人愛國者的本色,做了東亞還鄉團普遍會做的事情,也就是把被列寧黨核心惡意遺忘的外圍殺掉一半,後者在“擴紅”中早已交出了殘害同鄉的投名狀,因此幾乎沒人會懷念。因為列寧黨人非常清楚,黨幹部(正符合當前路線的)才是最珍貴的DNA,外圍群眾則是按照一定規則就能複製的蛋白質,要多少有多少。當然,沒有被殺掉的另一半就照例發揮一魚多吃和“生是黨的人,死也是黨的死人”的優良傳統,在未來將蕭氏對共黨的戰爭發明成魔鬼對無辜者的SM故事大全。即使以民間傳說為母題,也無法企及的大量過分生動的細節,以貧下中農的覺悟都不太可能編造,只能出自于真列寧黨幹部的生活藝術化。

蕭氏驅逐了紅軍以後,就把精力一半放在了建立客區聯防上,另一半精力則用在和熊式輝的政學系較勁。在紅軍禍害虔州的幾年,縣長是上饒人潘毅然,他本人就是AB團第二輪“贛人治贛”輿論的果實,卻在贛人的領地遭到了真土豪——主要是蕭家璧的反對,主要證明國民黨員的贛人治贛成色不如贛議會的贛人治贛,後者就是土豪的集合,前者只是土豪的統戰機構而已。

蕭氏反對潘的理由是他親近土族人,數次把虔州派來的紅軍趕到客區了。其實潘至少有三分是委屈的,土族人身居平地,眾所周知,衙門老爺是不會住山裡的,土族人自然有更多統戰大員的機會。甚至國民黨的駐軍,也不會辛苦自己住山裡,結果當然就是被打散的紅軍都跑進客區再集結了。蕭氏對付潘的手段是自治,不是威脅,而是動真格。

蕭在晚年的著作《大坑保甲實驗錄》中總結自己的心得,一是保甲,二是碉堡。其實保甲就是“剿匪式聯宗”,兵丁攤派,費用均分,機制與最普遍的宗族修譜類同,“客區宣布三四五區財委會成立,選舉黃寅穀為財委會主席,蕭家璧為副主席,財委會規定以丁米附加稅、竹木捐、屠宰附捐及雜捐作為經費來源。其具體征收辦法是,在丁米附加稅方面,各區設丁米附捐監征員二人,由區長提交財委會委任,由監征員帶員下鄉征收;竹木捐采取帶征的辦法,三區由草林鄉鄉長帶征,四區由大坑鄉鄉長帶征,其征收細則為“按本縣賣價抽取一分”;在屠宰附捐方面,廢止以前由屠商包稅的辦法,改由區聯財委會承包。這些征稅辦法在區聯財政局成立後仍舊延續,且鑒於團隊經費緊張,區聯會決定“倍加丁米附捐、竹木捐、屠宰附捐為經常費”。”

蕭氏並未動用雷霆手段就得到了客區土豪的支持,大坑鄉裡的碉堡群也是此時修築的。“……而最有影響的是大汾的草汾彭祠碉樓,據當地人介紹,該碉樓坐落於烏鴉落陽村的東南面,有一橫列起伏綿延的丘陵山岡,舉目眺望,恰似一只大烏鴉,展羽回旋飛落在田河,其頭和嘴正好落在田中間,形成了一個小山包,後來統稱該村為落陽村,彭祠碉樓建在田中間的烏鴉嘴上。彭祠碉樓兩旁及周邊的王家祠皆建有碉堡,四面牆壁都是槍眼、炮洞,內有水井。19324月,紅軍曾圍攻烏鴉落陽四十餘天而不破,草林、大汾地區依賴這些碉堡與紅軍對峙一年之久,故民間傳言,“好打州府縣場,難攻烏鴉落陽”

蕭氏以全大坑客族土豪的支持,“要求”聯區自治,熊式輝出身宗族,以贛人的自知,委婉地默認了事實,沒有表現出對黃鎮中的試探(黃出身風水世家)。然而國民黨體制和地方自治產生了排異反應,潘毅然和縣政府故意公推出“縣財政委”,將委員的比例確定為土客5:2。蕭家璧大怒,致信被選客籍委員,後者果然公開宣佈退出財政委,抵制“縣里對客區的財政控制”。此後,潘又以剿匪不當“通緝”蕭家璧,與客區完全決裂。蕭家璧一怒之下,與駐扎虔州的粵系將領余漢謀聯繫,時機微妙地選擇在陳濟棠和蔣介石攤牌前夜。瞬間獲得統戰地位的蕭馬上收到蔣系人馬的親筆信,之前長期駐扎遂川縣城的國民黨人王懋德非贛人懇切地勸蕭與縣府“合作剿匪”,蕭回復水炭不容,安敢協作

蕭只是性格火爆,並不是莽夫,有理有節的手段讓熊氏無法反擊。不久,潘被調任,高安人蘇莊被任為縣長,之後,又調大坑人黃人駿(蕭之姨侄)為客區政治局局長。由此,國民黨與熊系勢力對客區的圖謀均告失敗。

此後的十餘年,蕭氏立馬恢復了宗族長老的良好感覺,當土豪,靠的是本能,他有道理覺得,既然沒人欺負自己的客族老鄉,就沒必要繼續“水炭不容”了。於是他參與了“遂川縣立中學”的籌備,此中學希望合五華、蔚起兩校生員,合辦土客兩族的合校;又聯合遂川土族蕭姓,正式修譜合族。相比而言,後者顯然更重要,前者仍是半個縣政府的遊戲,後者就是憲法問題,史書是贛儒的憲法,族譜就是宗族的憲法,合族修譜猶如國家結成邦聯,一點也不能馬虎。早在六十年前,就有謀所以合之的計劃,最後仍無疾而終。而在蕭家璧、土族蕭蔭孫的談判下,終於“四修三刊”,正式合族。此次壯大的蕭氏宗族,共八十支,分佈遂川各鄉,由此可見土客二蕭的政治能力。而其中,土族就有六十支,而大蕭氏的五位修譜人(相當於談判法人)中客族卻占兩位,這就和蕭氏與他的民兵體系在遂川的影響力分不開了。

然而,蕭氏畢竟還是大坑蕭的族長,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本命是族人與鄉人的福祉。於是他重新復活了古老的木聯社組織(頭一個遂川木聯社,在十七世紀中期出現),與木業中強勢的南昌幫、臨江幫競爭。木聯社看似公司,實際更像同業協會,“木聯社的收益,主要來自代社員運銷木材及其木制品時的手續費、加工運輸費的利息、預支利息、貸款利息減去所有成本之所得。其收益除用作彌補損失和支付年利息一分之股息外,盈餘部分在四個方面處分。其中40%提作公積金,存儲金融機構生息,以彌補以後的損失;10%為公益金,由社務會議決議作為木聯社業務區域內合作教育及其它公用事業之用;10%為理事及事務員的酬勞金;另40%以各社員社交易額比例分配給各社員社。”蕭氏無法改變好打抱不平的性格,木聯社門前往來尋求公理的會員,當後者的範疇超過木業時,木聯社就實際成為了遂川的經濟法庭。

此時的蕭家璧,雖然掌握大坑乃至遂川的民兵,生活卻猶如老農,他一生火爆,人生樂趣卻在種果樹,……對農林興趣很濃,他所住過的地方都種有各種果樹林木……不但“最喜歡吃綠茶”,還改良和創制了杭山綠山,使“赤坑群眾大部人都曉做”。1943大坑“杭山綠茶”商標,成為遂川境內批准使用的第一個商標。

同年,遂川參議會成立,在土客兩族中的威望使他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參議長。他和羅普權亦有過齟齬,但甚至沒有達到公開的程度,他和羅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土客的平衡,即使在縣政府中也是如此。黨務系的縣長來文華企圖剝奪他對民兵的領導權,被他和羅聯手告倒。後來他半是真心半是賭氣,在與土籍議員口角後,以辭職威脅,客族大老蕭子才、古鏡、上官毅、鐘書賢聯名致信挽留“蔚起人士,大多唯公馬首是瞻,如公隱退,將致群龍無首。”蕭家璧在花甲之年,到達了贛人能夠夢想的至高境界。

蕭氏的不幸不在於他自己,而在於季候已近黃昏。在他研發果樹的同時,國民黨和蔣氏對滿洲的執念已為贛國無辜的豪傑提前寫下判決。1949年,被滿洲國的鯨落養育的共產黨不再滿足于偏安,而要將虔州人和遂川人體會過的恐怖以百倍的體量加諸全贛。這種恐怖並非血肉,亦非淚水,而是剝離了一切意義、價值的灰白,這個世界屬於契卡和張獻忠,在電鑽鑽進頭骨的時刻,沒有白鴿起飛,沒有樹影幢幢,死者變成數字,直到他的同胞把他寫入史詩。黃鎮中在虔州對這個世界的縮小版匆匆一瞥,隨即嚇破了膽,餘生以屠殺共產黨人為使命,49年,他放棄一切幻想,將寧都縣城搬上翠微峰,又讓寧都子弟一部分組成戰團撤退到金門,保存贛人的種子,做好一切準備後,他在翠微峰犧牲。

蕭家璧似乎還活在民團時代,舊時光和階級地位讓他拒絕把故土變成戰場。他打點好族人,在遂川巡迴招募了隨從和死士,五百人跟隨著他,他心滿意足地說:“匪有千軍萬馬,我有千山萬嶺!”人到暮年,竟然有了少年郎的悠閒,仿佛時光倒流到記憶無法追溯的年代,漫山的森林中,溪狗轟隆低吼,弩箭從枝杈間射穿官兵的喉嚨,山下的人民沉默不語,陰鬱地緊盯北人的脖頸,把消息和補給順著溪流漂向自由。這是周迪的年代,光榮屬於贛地的蠻族,甚至屬於他們愛惜榮譽的敵人陳王。而蕭的敵人,卻是共產黨。

匪軍一佔領縣城,立即將土豪們的家屬關進了學習班,等待他們的是新一輪對人性的實驗。流氓無產者被動員起來了,他們在三十年代逃過了肅反,還鄉團體念親情的饒恕如今換來了回報,他們組織起來,引導匪軍搜山。匪軍驅策土豪和他們的子女在前,蕭家的死士就失去扣動扳機的勇氣。但匪軍卻是不怕肉盾的死亡的,他們本身也是中國賤種,賤命一條,為了上小姐的牙床,可以屠戮社會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蕭家的勇士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亦堅守到了最後一刻,匪軍記錄,前十六次搜山,一無所獲。第十七次,蕭氏化整為零的戰術,終於被匪軍的蝗海擊破,1949928日,蕭家璧被俘。

他被俘後,羅普權亦被俘,命運奇妙地讓土客百年的恩仇在相同的敵人面前化解。蕭氏輕蔑的否認了匪軍審判他的資格,他不無諷刺的建議,真要判他死刑,不如讓遂川的民眾來投票,票占多數,他心甘去死。匪軍沒有理會他的嘲笑,舉辦了“公審大會”,會上,匪軍的幹部在沉默的贛人面前,將蕭家璧、羅普權槍斃。隨後,他們攔下上前收殮的蕭家人,讓匪軍幹部將蕭氏的遺體肢解,他們知道,紫禁城的主人期待這樣的表演。

很多年後,共產黨的文件描述,激動的人群歡呼著割下了惡霸的四肢,感恩戴德的挽著手跳起舞來。贛人沒有自己的聲音,此後的幾十年中,竟然沒有反對過。然而,時至今日,遂川的老客族仍然會懷念暴脾氣的蕭阿公,他們會說,攔住蕭阿公的馬,講理的就來了;遂川的土族人聽聞父輩傳說他的霸道、蠻橫,卻也聽說,蕭畢竟給遂川做了好多事。如果說孫文是中國人的國父,那蕭家璧就不是贛國的國父,因為前者只是倀鬼國最新的一隻老虎,而老虎叫不叫國父,其實是無所謂的;而假如華盛頓是美國的國父,那蕭家璧就同樣是贛人的國父,因為兩者的眼界和心胸,都從來沒有大到需要俯視自己的族人和鄉土。其實,土豪就是他最好的讚譽,因為他本來也沒有把什麼主義放在眼裡。

時間回到1949年的那個冷牢,飽受關節痛折磨的蕭家璧嘲笑共產黨之餘,心心念念的卻是他的茶園,念到時日無多,他寫信給族侄蕭煥如,叮囑他悉心照料樹種。與整個二十世紀東亞浮泛和空疏相比,沒有什麼比這封絕筆信更能證明這位贛豪的偉大:

“……上年在赤坑研究改良茶葉稍有進益,赤坑民眾均皆道好……山中茶山如高人洞白水洞、大洲桐子煆等處,多少茶山大半荒蕪,此種現象十分可惜……璧曾親到各處,擬明春入山經營各處荒茶山。今發生變故,又成泡影了!查赤坑人民對摘揉烘做各法,大都進步,惟裝潢不考究,運銷不集中,還不能達到萬滿之處。猶不免中間商人壟斷與剝削。本年春曾在上海買批小瓶,擬運出外埠試銷,以便明年推廣。豈此事亂全遭失散……回憶與侄經營改良此項業務……十餘年來未曾稍懈若家璧身後,就此終止,則功虧一簣十分可惜……望賢侄放大眼光,邀同地方茶農,逐步推廣,對於裝潢運銷等事,從長研究……大量生產與運出,以達到外銷之境。

贛地民國兩問

問:如何評價李烈鈞?身為贛地愛國者和泛亞主義的精英,他在主贛時與議會和善,堅拒北庭侵犯贛人獨立,除籌款劣跡外幾為完人。但十年歸來,已為民黨北伐馬前卒,進攻陳炯明已不光彩,進攻贛地交於民黨之手則更為不齒,何況最後他還丟了權力,讓民黨的贛系風雨飄搖。贛史該如何處理這種反差?北伐前後北洋軍閥幹涉的殘缺議會與前贛人英雄領導下的被奴役,贛史又該如何處理這種曆史的諷刺?

阿姨:那就是被蘇聯統戰的波蘭農民黨和保加利亞農民黨。在其他的資產階級黨派都被徹底消滅以後,統一戰線裏面還留著他們的黨派,當然是因為他們在資產階級政權被列寧主義者吞並的當時產生了不光彩的動搖,但是這並不能夠抹煞他們在波蘭和保加利亞民族發明初期的時候跟其他政黨共同立下的功勞。

問:如何評價熊式輝和他的贛政十年?他靠北伐起家,還有坑害贛軍同袍的事跡,投靠蔣介石後,他在人事上委任了不少贛人任職,但民黨式的武斷統治對贛人的社會本來就是傷害,他加入“政學系”,網羅贛籍民黨人士的效果卻大體有限,浪費了成為派系的機會,雖然剿匪有功,卻棄贛南人民於蔣經國的蘇聯式統治。贛史該如何處理從1931年到1949年之間(熊之後的贛地主政也多為贛人)這外表有些贛人自治的模樣,內裏卻實際處在民黨奴役下的矛盾政權?

阿姨:熊的政權其實是江西本地派系本身不發達的結果。相對於何鍵來說,差距很明顯。所以他的問題主要不是在他本身,而是在於他所依賴的社會基礎。可以說從曾國藩那個時代開始,一直就比它的鄰邦要弱得多。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如果從曆史神話或者說曆史發明學的角度來講,這些都不重要。只要是本地的人,你都可以把他發明成為本地的民族英雄,這樣就免得在湖南有何鍵的時候,江西卻拿不出像樣的人物出來。按照東歐各國民族發明學的規矩來說的話,即使是波蘭、匈牙利、俄羅斯統治下的瓦拉幾亞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的小小的大公,出於民族發明學的需要,也照樣可以給他法蘭西國王或者神聖羅馬皇帝的同等待遇,面不改色地把他當作獨立國家的元首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