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星期一

燒塔的敘事發明:赣越主義,支那主義和其他

壯觀又歡樂的燒塔夜

頗具現代感的餘幹黃金埠胡家洲中秋寶塔(12米高)


燒塔,又名“燒瓦塔”、“燒瓦子燈”,是贛越人慶祝中秋的一種傳統習俗,流行於贛地全境。自籌備開始,就有濃濃的宗族氣息:“燒塔是同宗族的人們藉以凝聚全族人心,摶成家族合力的一條通途。自族中耆宿牽頭此事始,開會商議、集資建塔、排演節目、鋪開宣傳,一系列事件為整個村莊宗族上上下下搭建了一個公共活動的平臺。而族人之間共同的使命感與廣泛的親愛之情。”

而在中秋當夜,“吃過團圓飯後,一般小孩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且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男女老少便圍著火塔,或歌舞或聚談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有如篝火晚會,又如豐收祭典,又有濃濃的百越蠻族氣息。假如說中國人自以為是的“文明”讓他們自覺不善歌舞,那燒塔就是贛人不屬於中國人的最好證據。

如今,燒塔習俗大致未變,但亦隨時代變得更加現代,頗有狂歡節之感:就材料而言,為了加強塔的牢固性,選擇以磚代瓦;就燃料來說,則選擇了較易燃燒的硫磺、柴油等;就高度而言,則越來越高,有的高達3米多;甚至,有些地方為了安全著想還加入現代光電技術。

需要指出的是,燒塔習俗也並非贛人獨有,根據縣志記載,閩、粵等地都有燒塔習俗,福州、南平等地也有燒塔民俗,不同的是塔裏供奉著泥塑偶像,而且常以曬幹的柚仔核和龍眼核作為燒塔仔的輔料。按民間俗例,中秋須吃蕃薯和芋頭,所以當地人也會把食物放到塔裏烤著吃,以慶祝豐收。廣東的廣州、韶關、惠陽、梅縣、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市縣也有燒塔的習俗。《潮州府志》載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兒童燒塔為樂。《潮陽縣志》載中秋煨芋,制團圓餅,號月餅,晚間玩月以為樂。兒童則聚瓦片結小塔燃之。最遠處,燒塔習俗甚至傳到了江夏(荊楚)、江寧(江淮)。

然而,即使曆史上燒塔的範圍達到贛閩粵三地,但如今,燒塔習俗最盛的地方卻緊縮到寥寥數地。贛國全境仍然盛行燒塔,其次是潮汕地區,再次是閩東的福州、泉州等地,最後是零星的廣府佛山等地。更加有趣的是,大客家地區的汀州在曆史上就無燒塔習俗記載,而到了現代,粵東、粵北地區的燒塔習俗也漸漸消失了——燒塔是客家人懷念故鄉的說法,如今只有贛南能支持。當然,從自發秩序的角度看,以上地區的宗族組織都非常完整,所以作為鄉內聯誼的習俗有很多可供選擇,所以一兩種舊俗的消失也情有可原。

當然,本文並不打算討論具體的技術細節,而是要接著介紹對燒塔習俗的各種“翻譯”。知識分子常常自傲地認為文本是權力的最高來源,因此,儀式——作為隱秘的文本——也逃不過他們的再創造。所以我們將看到各式各樣的知識分子,為了服務於自己的意識形態而創造出的各種對燒塔的解讀。我並不打算逃避自己知識分子的身份,所以也將把贛越主義的解讀和他們並列。然而,如我們所知,意識形態的高尚與否完全取決於能否服務於守土衛邦、保境安民的土豪利益。因此,讀者們——特別是贛人讀者們——不妨自行判斷,到底哪種解讀更符合真相,或更符合審美。

科技史的發明:燒塔是制瓷業發達地區的閑暇娛樂。宋代制瓷業非常發達,贛、閩、粵則是重要的陶瓷產區,如贛地的吉州窯、豐城洪州窯、景德鎮湖田窯、新幹塔下窯、臨川白滸窯、永豐山口窯、贛州七裏鎮窯等;閩地的建窯、同安窯、九龍窯、泉州窯、德化窯、仙遊窯、安溪窯等;嶺南有著名的潮州窯。其分布與燒塔民俗的留存範圍大體一致。燒塔用的材料磚瓦的燒制非常普遍,保證了燒塔用的材料燒窯和燒塔工序非常類同;燒制工藝步驟裝窯、封窯、燒窯相同,都是柴燒。同時為了保證窯的穩定性,在堆窯時要先磚後瓦,瓦是層層疊壓的,燃料可以用稻草或穀殼。燒窯階段火候的把握非常重要,窯頂部都留有散熱孔洞,砌塔時下面要留有灶口。燒塔講究不能讓塔座燒倒,就是對裝窯、封窯和燒窯過程有嚴格的要求。
點評:此種說法符合技術發展史,也可以很好地解釋燒塔的分布。但支那史學對國家控制的強調使他們過分注意官窯而忽略民窯,其實後者才是前者的技術發動機。

符號學的發明:燒塔是民間彌勒教的辟邪儀式。“明清時期的白蓮教、彌勒教秘密結社向人們宣揚末世理論的“劫變”說。此種“三陽劫變”主要是指“青陽”、“紅陽”以及“白陽”這“三陽”:過去幾千幾萬幾億年稱之為“青陽之世”,這段時間主要是由燃燈佛執掌,而把現在則稱之為“紅陽之世”這段時間主要是由釋迎牟尼佛執掌,把以後的時間就是未來之世稱之為“白陽之世”,這段時間主要是由彌勒佛執掌。然而現在的時間正處於紅陽世之末,人類將會面臨著最大的劫災,也就是紅陽末劫將會出現天地間風雷電雨兵齊發的局面。而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就是紅陽末劫來臨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晚上往往“徹夜不眠”,以“燒梵塔”幫助人們獲得佛祖的救度。”
點評:摩尼教的確在諸南民間社會非常流行,然而,本說似乎太強調一個“確切”的來源。事實上,拜火教-摩尼教-白蓮教是一個不斷瓦房店的過程,贛人早在漢末就已經接觸到拜火教內核的天師道,正邪之說與三陽之變的理論頻繁出現於天師道、淨明道與蓮教,說明符號一直在變,意識形態與組織模式卻是不變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閩粵人拿燒塔烤紅薯——如果真的是摩尼教儀式,這樣豈不是很唐突嗎。

贛越主義的發明:真正的事實接近於以上兩種學說的混合,只是發生的時間必定早於任何文獻記載。青銅冶煉——玻璃工業——陶瓷工業的三環技術線,除秦漢斷過百年,一直是源源不斷地從內亞輸入。隨著技術而來的則是父子相承的拜火教教團模因,正是這些元素將原始的贛地城邦在數百年之內轉化為新型的中世贛人部落。贛人掌握陶瓷技術,並將之用於部落祭祀中,點燃篝火即是火焰崇拜,蠻族圍爐狂歡,答謝神明,這正是燒塔的真正含義。數千年來,燒塔的原材料一直是就地取材的瓦、磚、稻草、樹枝,證明此項習俗並未經曆高級宗教的符號改造,或許是因為儀式太過古樸豐饒,太過怪力亂神,不禁令士大夫不屑,也嚇跑了有意整合組織資源、朝高級宗教發展的天師道、淨明道、禪宗和蓮教。

泛客家主義的發明:燒塔是客家人紀念故鄉的習俗。在宋元明清時期,遷入閩粵贛地區的客家人曆經多次遷徙想要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渴望尤為強烈。尤其到了中秋這個團圓佳節,祖先流傳下的燒塔就成為客家人不可或缺的儀式。燒塔要求參與者分工合作,寄托著期盼團聚的願望。
點評:如前所述,最大的問題在於:既然遷徙是只屬於客家人的敘事,那麼為何未曾遷徙國的贛北也燒塔,而閩西反而不燒塔;不過,此種發明的作用是與中國人切割:即是說,“如今的中國人(並不燒塔)並非我族類,而我(堅持傳統)則是真正的文明人”。所以,也不應太過苛責。

說完了畫風正常的,接下來就是喜聞樂見的支那主義大發明了:

传统皇汉主义发明:“八月十五杀靴子”。“烧塔又名“烧梵塔”,是为了纪念刘伯温在中秋夜发动的反元起义。据说,在元朝统治了中原之后,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同时更加方便地掠夺人民于是实施了“保甲制”,其实就是规定三家来养活一个元兵,而且每一个月要对这个元兵称一次体重,如果发现哪个元兵瘦了,便把这三家满门抄斩。元末旱灾水灾频发,百姓为了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便在中秋节这一天进行起义。因为村落分散,为了方便人们统一行动,人们便用“烧梵塔”作为起义信号。中秋节这天人们在拜月娘的时候在供桌上放了一个熟芋头以及一盘月饼并且在下面垫有一张写有“杀”字的四方小纸。当百姓拜完月娘之后便请元兵吃月饼,这时“杀”字便显露出来,乡亲们统一杀死元兵。因此在一夜之间所有的元兵全部被杀死。随后这种行为便被保存了下来慢慢成为一种习俗。”

近代排满汉族主义:“长毛与人民心连心”。“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清军为了阻挡太平军就在景德镇把所有的瓷窑以及窑囱都拆了并且全部垒成防御工事。尽管如此太平军依旧胜利了,他们攻到景德镇之后便开始开仓放粮,救了好多的百姓。于是人们为了感谢,就在中秋节这天用破碎的瓷器以及窑砖垒成瓷窑形状,并且在其中塞满干柴稻草等一些易燃物质,随后点燃共同庆祝中秋节。”

现代反殖中国主义:“人肉BBQ”。“相传在中法战争期间黑旗军将领刘永福奉命抵抗法国入侵,八月十五的这天,法兵被打得落花流水,士兵们纷纷抱头逃窜,随后为了能够负隅顽抗便躲入一座塔中。刘永福便利用火烧宝塔使得法国士兵被打败。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一事迹便利用每年八月十五举行“烧番塔”的活动。”

支那主義的發明技術含量太高,筆者點評不能,只能不由自主地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添磚加瓦。我覺得中國人民還是要解放思想,不單要在傳統士大夫地區強行發明,更要主動出擊,摸著石頭橫跨太平洋。比如說,下面幾個發明思路就很值得借鑒

布拉吉的近代排满主义发明:还记得老一辈人心心念念的“布拉吉”吗?如果你认为这是哪门外语称呼连衣裙的词汇,那可就大错特错啦!实际上,布拉吉本来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饰襦裙——就是现代连衣裙的前身,早在宋朝就出现了。传说在靖康之难后,金人为了羞辱被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将妇女的连衣裙送给了二位皇帝,邀请他们第二天赴宴。可是宋徽宗临危不乱,第二天在赴金人的宴席时竟然真的穿着连衣裙入场,看着满座皆惊的金人,宋徽宗镇定地说:“在我大宋,就算是妇女儿童,也不会受胡人的侮辱,都将手持武器,为国战斗。大中国的土地不能让杂胡居住!”金人大惊失色,转过头去,连呼中国不可欺;此后,宋徽宗为了扬我国威,就在金人的都城常常这么穿着,以提醒金人中国人的烈性,金人大多都两股战战,不敢直视宋徽宗。此后,金人对二位皇帝毕恭毕敬,再不敢语出不逊。渐渐的,这种衣物就被满洲人称为“不让居”,后来又讹传为布拉吉,经过十九世纪初哈尔滨的白俄商人的改造,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布拉吉”连衣裙了。

肯德基的现代反殖中国主义发明:众所周知,肯德基,又称啃德鸡,是河南、山东一带的传统小吃。相传在义和团时期,八国联军把义和团战士们围困在鲁西北的一处小城,义和团战士们宁死不屈,死守了三个多月。最终粮食吃光了,兄弟们已经挨饿多日,在首领赵三多的建议下,分成多个方向,四处突围。八国联军以为中国人都软弱不能战,又挨饿多时,不曾想到义和团能反击突围,于是阵脚大乱,四散溃逃。赵三多突围的是德国军队,他追击着一队德国兵来到了一处村庄,德国兵急忙躲进当地的土地庙当中。村民主动过来帮忙,身先士卒地拿着武器进庙中和德国兵搏斗。半晌,庙中没有了声音,赵三多率人进庙查看,才发现德国兵和村民都不见了,地上摆着几只烧好的鸡,赵三多对兄弟说,这是无生老母化为村民,消灭了洋狗,又给我们备好了食物。于是纷纷下拜感谢神明保佑。从此,啃德鸡就成为风靡中原的一道美食,然而可惜的是,由于原料短缺,这道菜在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后已经渐渐失传了——相传最后的啃德鸡师傅逃难到日本,把肯德基在日本发扬光大,但这道中华小吃已经融入了很多当地的做法,不再是最正宗的肯德基了。

直捣黄龙的传统皇汉主义发明:你知道吗?美国的政治制度其实来源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度,唐代人设计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部分互相分享权力,保证了行政的高效率,又避免了官员的腐败。美国人借鉴了我们的“三省分立”,篡改了一下,就变成了他们的“三权分立”,其实只是学得皮毛,分权而不确权,导致倾轧不断、乱象丛生。美国人的考试制度也是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美国科举“GRE”,翻译过来就叫“居而易”,是借用白居易的“长安居,大不易”这一典故,意为通过此考试,即有望做候补的“参员外”或“议员外”,到了官位有空缺之时,就有可能升为“参员”、“议员”进京安居。至于美国京城:华盛顿,想必大家早就了解了吧,美国人仰慕华夏之盛,于是取华盛为名,顿字则是美国土著语言中“城市”的意思,比如“牛顿”原意就是养牛的城市,“克林顿”则是“客林顿”,是客家人林氏建立的城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